继续谈谈象棋界的热门话题
今年的象棋界一直争议不断,从“红和判负”到最近又出现的“软件门”事件,和往年的风平浪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。这几天在汕头棋院、帅马等象棋网站上又看到了一些关于赛制,棋手心理调节等等的文章,觉得很受启发,也在此写点自己的感想。 
象棋发展的不好,需要改革是所有棋迷棋手的一个共识,而对于怎么去改却有着各种不同的意见,我认为首先要明确一点,象棋发展的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?是不是“和棋”?以免我们把劲用错了地方。
象棋作为竞技体育,自然不能脱离竞技体育的基本精神——公正公平的对决。那一个合理的规则也应该在不违背竞技体育特性的前提下去寻找,我觉得一个好的规则应该有以下的一些特征:
  1.鼓励双方进取
  2.能够让运动员发挥自己的水平
近年来“消极和棋,默契和棋”严重影响了象棋的观赏性,“红和判负”针对这一现象强制性的消灭了“和棋”(其实和棋还在那里,只是结果写成黑胜),这从一个极端跨越到了另一个极端,从这么多轮的联赛下来,观赏性提高我没有看出来,棋局质量下降倒是明显感觉到了。
对于“竞叫贴时,红和判负”这一规则过去有很多的理性批判的文章,在这里不想再去重复,希望这只是个过渡性的规则,那能够解决“消极和棋,默契和棋”的更好规则在哪里?
李教练认为可以用“310记分制”,我觉得这个记分制的最大缺点是3分的价值太高,出现放水现象的话对其他棋手影响比较大,可以改成“2.5,1,0”这样更为合理一些。过去我也写过一篇关于赛制改革的文章,现在把一些主要的观点列出:
个人赛可以采取分组+淘汰的赛制,分4小组,每组取前8,第2阶段32人进行双败淘汰制。每人之间2局分先慢棋,打平加赛快棋(突然死亡或2局制均可),连续和2局加赛更短时间的快棋,如仍打平可以采用国际象棋的方法,先手6分钟对后手5分钟,和棋算黑方出线。双败淘汰是为了避免过大的偶然性,确保有实力的棋手仍有机会去争取好的名次。双败的棋手(前8名以外)比赛即告结束,避免去年众多棋手陪公子读书的尴尬。记分方法可以用传统的210制,因为第2阶段是淘汰,所以不存在消极和棋问题。不使用3210记分制是因为这一记分方法不是鼓励双方进取(后手顶和有利)。
再说联赛,如要加强主场优势,可以增加一台女子或少年(各队根据情况任选其一),主队保持3先2后,多1盘先手。如要增加比赛的变数和观赏性,可以增加电脑队一支(只记成绩不记名次),这样在宣传上也多一看点。为避免中游名次的队在争取不到更好名次时不思进取,可以设立胜局奖,即获胜队奖励2000-5000(标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,太高象棋部压力太大,太少起不到应有效果。)对于策略和棋,可以强制规定30回合之内不得提和,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背和谱。
同时我们应该看到,任何规则都不可能完全解决“放水,默契和棋”等现象,这一现象不是象棋独有,而是体育界普遍存在的。究其原因除了个人素质以外还和双方运动员的利益紧密相连,当双方打平就能获得理想名次,输的一方却没有名次的时候,和棋是很自然的选择;又如团体比赛,一方已获胜一局,其余选手为了确保己方总分胜利,开始把局面引向简单,选择和棋撤退,这更是团体项目中的常见手段。
没有一个比赛的冠军是和棋和出来的,没有前期的分数积累,哪来资本去和棋。
说完了赛制,再来谈谈近一两年来流行的“贴时贴分”。红方先行有利,这是共识,为了追求每一局的平衡,红方和棋在得分上少于黑方(3210记分制下),而黑方在时间上补偿红方(80:40以及现在的竞叫)。先不去研究这个贴时上的科学性(为什么不是100:50或者60:30,这个比例又是根据什么算出来的?),我们先看看这个贴时贴分是否是必要的:
团体赛制下,每队均两先两后,保持着平衡;个人赛制下,每个棋手5先4后(9轮),6先5后(11轮),误差不超过1盘,也是基本平衡的。我认为,这原本就是动态平衡的,根本不需要再去寻找新的平衡点或去追求每一局的绝对平衡。即使要使每一局都绝对平衡,也应该是红方贴黑方时间(先行有利)才更为合理。
这样的动态平衡在体育界处处可见,如各种球类。如果把追求每一局绝对平衡的思想应用到其他项目,如乒乓球上,会不会出现这样的场面——甲方竞叫10回合,乙方说我9回合就够了,这样乙方获得发球权,9回合没有解决战斗,这球就算甲方胜了。
支持“胡规”的棋友普遍认为这一规则对所有人都平等,而且更能反映出棋手的综合素质(快棋,慢棋,心态调整,竞叫等,更是全方位的对抗),让我们来看看这一理论是否合理:
竞技体育中的各种项目,无一不是让运动员能够充分发挥水平,“更快、更高、更强”是运动员的永恒追求,支撑和造就“更快、更高、更强”的是什么?是“自信、自强、自尊”。这既是奥运精神的原动力,也是体育运动的灵魂。
惟独今年的象棋,让双方都不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真实实力,在扭曲的心态下下着扭曲的对局。
既然是象棋比赛,就应该以棋局本身作为判定胜负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,(注意,是最重要而不是唯一,比赛中3次违例,超时等情况下是不依据棋局本身来判定胜负的。)当局面双方都无力杀王时,即为和局。胡规下判定局面的标准不再是棋局本身,而是代之以“竞叫,贴时,先后手等因素”,明显违背象棋规律。
再来看胡规下的“平等”,这一“平等”的最大问题是不考虑象棋自身的特点和规律。按照这一“平等”的逻辑,我可以列出以下N种所谓“平等”的规则:
  a.士相过河,兵可升变,将帅出宫
  b.双方下和将抽签决定胜负
  c.和棋用时少方获胜
  d.贴子竞叫,黑方让一马,红30回合不胜算黑胜,双方可以根据回合数或子力进行竞叫。
  e.如某年某酒厂赞助,规定双方每走一步对饮一杯,除了考验棋手棋艺水平,连酒量都考验了,更是“综合”对抗。
类似例子还有很多。
说完了胡规的合理性问题,再结合联赛来看看众棋手的表现:
8轮过后,汪洋是唯一全胜的棋手,而一些昔日的强者(如吕钦)却成了软肋,我不相信汪洋能在半年之内进步如此神速,也不相信吕钦半年之内退步如此厉害,那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?
是心态,是对规则的适应上存在着的差异。在象棋水平日益接近的今天,心态上的差别对于水平的发挥有着巨大的影响。就拿联赛第8轮我和赵国荣的那盘棋来看,开局阶段赵大师走错了次序,我只要兵7+1改走炮85即可白多一手棋,能白多一手我都不愿意去选择,反而为了保留住六个大子,选择弃兵。理性去看,当时的一些想法相当的“变态”。
对于一个不合理却又暂时无法改变的事物,适应就成了首要的问题。而适应期的长短又是因人而异的,能够最快适应的人无疑能够更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水平。这里挺胡派的棋友可能就要说了,为什么别人能够很好的适应,而你不能?是不是为自己下的不好找借口?打个比方,所有人都同时边看类似“芙蓉姐姐”的表演边吃饭,有的人可能饭量大增,有的人可能一笑而过,有的人可能恶心呕吐,不可能每个人都一下子完美适应。
最近的等级赛又爆出了“软件门”事件,类似的用软件作弊的事件国象也出现过,当时查出来以后是禁赛10年吧。象棋应该也要积极调查,严厉打击这类事件,还比赛一个公正公平的环境。
先写这么多,欢迎提出建设性的批评改进意见和建议,没有内容只会搞人身攻击的评论一概无视(无论挺胡或倒胡派)。
相关连接:本文来自特级大师王斌的博客 请大家多到专业棋手个人博客走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