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幼华:有朋友、有棋下,就够了
于幼华的朋友说他“棋途坎坷”,他却挠头不解:“没有吧,我自己觉得很平淡,很正常的一条路,哪来的什么坎坷呢?”那些人生路上的风波和挫折,在随缘的于幼华看来,早已静如止水。
少年老成随遇而安 
棋风彪悍、敢于拼杀,有“拼命三郎”之称的于幼华已届不惑之年,架着一副金丝眼镜,斯文儒雅,操着浓重的江浙口音,话语不多。棋手聚在一起,他偶尔来两句插科打诨,可话匣子一旦打开,语速极快。书生模样却有1.82米的高个子,为此于幼华年轻时还闹了个笑话:1977年成为全国第一个少年象棋赛冠军,年仅16岁已“海拔”1.75米,“个子高,又面相老,别人都怀疑我:‘你还少年啊?’”于幼华赶紧打了一个年龄证明给组委会,才洗刷了“不白之冤”。
于幼华学棋是吃“百家饭”长大的,虽然没有真正名义上的师傅,但每次跟不同的大师接触,悟性极高的他总能迅速从大师身上偷到师。不过,他虽自称“天才大于勤奋”,几十年的象棋之路却走得并不平坦。
初中毕业后下农场劳动,是于幼华人生的一大转折。“那时候我哥哥高考落榜,被分配下农场,我想他人这么老实,书生气又重,还是我去好了,就顶替他去了。”于幼华说起来满不在乎。可是在农场一待就是一年半,直到1978年才在浙江省的象棋选拔赛中夺得第二名,获得了参加全国赛的资格。在众多高手面前,于幼华13轮仅输了一盘棋。这次比赛也让他离开农场进入了专业队。“其实我还是很幸运的,那时候没选上,我之后下棋的路可就没这么顺了。不过那时候自己也没想着要进队,全国赛后有个菲律宾的比赛,人人都抢着去,我却嚷着说不打了,要回农场。”别人看起来艰苦的农场生活,于幼华却过得有滋有味,觉得和大家一起说说笑笑还蛮好玩的。他说:“那时候从来没考虑什么前途不前途的,想法比较简单!”
师徒并肩所向披靡 
1993年浙江象棋队解散,在队里待了15年的于幼华突然被推到人生的十字路口上。不过,对于这个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,于幼华依旧没觉得对生活造成太大冲击。经朋友介绍,他进入杭州铁路局分局工作,负责铁路局的房产管理,每天要干的就是给过来办证的人盖个章。自由、清闲,能有足够的时间钻研棋艺,而单位所属的火车头体协,也给他提供了参加全国比赛的机会。“其实感觉去哪我都能生活,都能过得蛮好的!这有朋友、有棋下,就够了。”
随遇而安、平平稳稳过日子的于幼华,却在去年迎来了收获的一年。作为教练,他的弟子赵鑫鑫、陈寒峰在9月、12月相继赢得特级大师称号,女弟子金海英也将“来群杯”女子组冠军收入囊中;自己在2002年夺得全国冠军后,再次称雄国内棋坛———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一举拿下名人赛冠军,2007年成了名副其实的“浙江年”。不过,再次夺冠,他也连呼没想到:“赛前抽签结果一出来,我就想完了完了,别人都把我们这组称为死亡之组,我说尽量不要下得太难看,不要垫底就好了,哪里想到会拿冠军。”现在回想起来,他还是一脸不可思议:“不过这个冠军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动力,感觉就像新的里程碑一样,信心又来了,感觉自己还能继续下下去。对象棋我还是很热爱的,现在想想,除了象棋外,我对其他事情还真是没什么兴趣呢!”